《求实》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公共危机事件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

 
来源:求实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危机事件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契机。一般而言,重大突发事件更容易暴露出社会的各种问题、矛盾和冲突,而在对矛盾、冲突的认识和对问题的分析中,学生会更明辨是非。因此,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契机,将公共危机事件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 科学精神是五四运动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中国的科学精神也正始于五四运动。1916年,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在《科学》杂志发表《科学精神论》一文,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科学精神解释为“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可见,求真务实、理性批判是科学精神的实质,[2]科学、求实、理性、探索是当代学生必备的思维品质。 一、危机事件披露彰显求实精神 求实,即为讲求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3]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学生更要秉持科学精神,尊重事实,知行合一,追求真理。 (一)实事: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求实的基础和前提。以事实为依据看待事物及其发展,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解决公共危机。在2020年1月初,中国就公开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不久后钟南山院士研究团队明确公开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每天及时公布最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国感染情况。此外,中国也向世界公开诊疗方案及药物筛选结果。正因为中国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去认识病毒及疫情,基于事实做出判断,才能让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并逐步组织复工复产复学。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中小学生同样要实事求是,按规定向学校或社区告知自己的旅居史,按要求进行每日健康打卡,如实向学校告知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 (二)实践: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 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求实的内涵和实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归宿,求实强调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基于事实形成的理论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联系,实现理论与认识的价值。公共危机事件中,认识未知事物后,运用科学理论应对危机,才能转危为机。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通过综合实践课、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更主要的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疫情期间的学科教学中,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来认识新型冠状病毒,分析病毒的传播路径和病毒流行规律,学会进行科学防护等。 (三)求是:追求真理,发现规律 追求真理,发现规律,是求实的最终目的。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中指出:“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4]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是科学研究的目的。科学研究在于描述客观事实,揭露事物的本质面貌;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这一系列科学研究所追求的都是真理与规律。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谣言四起,立场及价值观不够坚定的学生易成为谣言裹胁的对象。而教育正是关乎真理与价值的事业,其根本任务是教人求真。[5]传播真理是教师的历史使命,学校及教师要将追求真理的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引领学生探求真理。 二、危机应对与管理体现理性思维 人类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理性的追求。拥有理性的个体不仅要有智识,还要有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智识能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得到,判断力则需在个体不断追求理性的过程中获得,而这种能力不是学生仅在课堂中就能完全学到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学校要转危为机,引导学生理性认知、理性应对、理性反思,明晰是非对错。 (一)理性认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理性认知要求人们不盲从,有批判质疑精神。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学生,在危机事件中,容易受到不良言论影响,究其原因是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认知不够,判断能力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消息审慎思考,用科学理性去冲破蒙昧主义与神秘主义,坚信客观世界是可知的,人类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进步。 理性有效的管理让中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人们生活恢复正轨,然而国外疫情日益严重,不少外国人士对中国发出诋毁的声音,诸如造谣病毒来源、质疑国内数据等,这些言论都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认知,是非理性的判断。学校教育要正确引导学生对此类言论的理性认知,坚决反对国外对中国的诋毁。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学校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形式开展对学生的理性教育,如南京中华中学校长徐飞就开讲《非常时期更需要理性思考》,给全市中小学生传递理性思考的必要性,指出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索批判性思维教育。 (二)理性应对:保持理性,正确预防 人们在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中,要基于科学理论,采取正确的行动与措施。对整个社会集体而言,应对公共危机事件需要的是集体理性的发挥。在对公共危机事件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全社会要对科学的应对方法达成共识。疫情期间,政府及相关专家呼吁大家少聚集,这一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的是集体理性。政府提供的物资及政策只是抗击危机的条件,真正使条件发挥作用的是人们的主体性。[6]若公众无法对某一行为达成共识,那么政府的一切行动都将是无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国家在面对疫情时,公众会不听劝阻,依然上街举行集会或在公共场所大范围聚集的原因。 学校要引导生活经验有限的未成年学生了解科学防护指南,不盲目恐慌,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定积极应对。在对疫情风险作出科学理性的评估判断后,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相继开学,学校制定突发应急预案、防控细则,开展应急演练,为师生准备充分的防护物资,通过分批返校、错峰进校、间隔上课、划分教学和生活区域等形式,在科学防疫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安排特殊的“风雨同舟之时,共克时艰之责”返校第一课,引导学生学习个人防护知识,了解校园各个领域的防控细则及突发状况应急处理流程。 (三)理性反思: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中西方很多哲学家都对“反思”有所研究,黑格尔称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国内有学者指出反思是对思想或行为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高度,运用理论来揭示其实质和规律。[7]公共危机事件中,学校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反思,既是事后的思考,也是对事件的重新认识,能帮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或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公共危机事件的反思,首先是对生命的反思,不论是2003年的SARS公共卫生事件,亦或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这些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带来的反思首先是要敬畏自然与生命。在疫情期间不少学校都开展“生命、生态”等方面的教育,广州中学吴颖民校长在疫情期间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命大课”,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生命价值问题、生活意义问题和生态认知问题,帮助学生重新认识生命、生活和生态的意义,建立科学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其次是对危机事件预防与应对措施的反思,我国在经历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不少中小学每年都会定期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三、危机事件研究崇尚探索精神 对未知的探索是保持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在危机事件中,对一切未知事物的研究都要崇尚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培养其敢于探索、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8] (一)探究:保持好奇,不断探究未知的世界 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往往伴随着未知,这是因为自然界中还有太多人类未探明的规律。要引导中小学生要将好奇心转化为主动学习和探索行为。具有好奇心的个体,在遇到新奇事物时,会主动地提出问题,有想要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倾向。[9]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首要要探明病毒的宿主及源头,了解传染路径及机制,才能有效地阻止病毒更大范围扩散。为研究探索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石正丽连续五年通过对云南某一山洞中的中华马蹄蝠做样品收集,这期间她与她的团队就是秉着不言放弃的探究精神,面对未知不恐惧、不退缩。 中小学校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基于小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探究式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一生物课,让学生以导图的方式画出病毒传播的过程等,以此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实证: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10]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孔德认为,实证方法代表了人类理智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实证中,人类认识达到观念与客体的统一。 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对药物筛选使用及疫苗研发等问题上,都需要进行严谨的科学实证与临床试验。疫情初期,中国科研人员就将疫苗研发作为主攻方向之一,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有三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此外,在抗疫期间,不少学校将病毒相关的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统计的方式计算病毒传播模型,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中开展实验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创新:用创新来应对危机 勇于创新和敢于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11]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危机事件中,创新推动着体制机制变革,促进了科技进步。2003年SARS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我国建立了以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治为核心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12]在疫情防控中,全自动口罩生产机、5G热力成像测温系统、AR/5G远程会诊系统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运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中国经验的亮点,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体现。 公共危机事件中,学校教育也在不断创新,从学生学习方式,到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甚至学校管理方式都在危机的推动下加速变革和创新。全国中小学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创新教学形式,保证“停课不停学”;学校组织管理也全面使用网络沟通平台;线上沟通模式推动家校合作更加通畅和便捷。 四、结语 不论是2003年的SARS公共卫生事件,或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在国家、政府以及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总能共渡难关。但每一次事件,都需要进行反思。在公共危机发生后的非常规教育时期,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对学生进行与公共危机相关的知识、能力及价值观的教育。新时代的学生要秉持科学精神、敬畏生命与自然,在科学理性中不断探索创新。这不仅是对危机事件的事后反思,也是在共建更美好的未来。 [1]任鸿隽.科学精神论[J].科学,2015,67(06):13. [2]潜伟.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J].科学学研究,2019,37(01):1. [3]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95. [4]竺可桢全集 (第2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541. [5]吴永军.理性精神:教育的永恒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2):5. [6]余玉花.论现代危机下的公民责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13(03):48. [7]杜昌建.反思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J].理论月刊,2013(04):41. [8]蔡铁权.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地位及养成[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4):89. [9]董妍,陈勉宏,俞国良.科学好奇心:研究进展与培养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7(09):76. [10]袁振国.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3):5. [11]王翠.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J].湖南社会科学,2010(05):50. [12]白长虹.疫情中反思危机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20,23(0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危机事件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契机。一般而言,重大突发事件更容易暴露出社会的各种问题、矛盾和冲突,而在对矛盾、冲突的认识和对问题的分析中,学生会更明辨是非。因此,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契机,将公共危机事件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科学精神是五四运动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中国的科学精神也正始于五四运动。1916年,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在《科学》杂志发表《科学精神论》一文,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科学精神解释为“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可见,求真务实、理性批判是科学精神的实质,[2]科学、求实、理性、探索是当代学生必备的思维品质。一、危机事件披露彰显求实精神求实,即为讲求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3]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学生更要秉持科学精神,尊重事实,知行合一,追求真理。(一)实事: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求实的基础和前提。以事实为依据看待事物及其发展,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解决公共危机。在2020年1月初,中国就公开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不久后钟南山院士研究团队明确公开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每天及时公布最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国感染情况。此外,中国也向世界公开诊疗方案及药物筛选结果。正因为中国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去认识病毒及疫情,基于事实做出判断,才能让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并逐步组织复工复产复学。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中小学生同样要实事求是,按规定向学校或社区告知自己的旅居史,按要求进行每日健康打卡,如实向学校告知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二)实践: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求实的内涵和实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归宿,求实强调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基于事实形成的理论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联系,实现理论与认识的价值。公共危机事件中,认识未知事物后,运用科学理论应对危机,才能转危为机。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通过综合实践课、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更主要的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疫情期间的学科教学中,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来认识新型冠状病毒,分析病毒的传播路径和病毒流行规律,学会进行科学防护等。(三)求是:追求真理,发现规律追求真理,发现规律,是求实的最终目的。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中指出:“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4]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是科学研究的目的。科学研究在于描述客观事实,揭露事物的本质面貌;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这一系列科学研究所追求的都是真理与规律。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谣言四起,立场及价值观不够坚定的学生易成为谣言裹胁的对象。而教育正是关乎真理与价值的事业,其根本任务是教人求真。[5]传播真理是教师的历史使命,学校及教师要将追求真理的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引领学生探求真理。二、危机应对与管理体现理性思维人类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理性的追求。拥有理性的个体不仅要有智识,还要有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智识能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得到,判断力则需在个体不断追求理性的过程中获得,而这种能力不是学生仅在课堂中就能完全学到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学校要转危为机,引导学生理性认知、理性应对、理性反思,明晰是非对错。(一)理性认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理性认知要求人们不盲从,有批判质疑精神。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学生,在危机事件中,容易受到不良言论影响,究其原因是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认知不够,判断能力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消息审慎思考,用科学理性去冲破蒙昧主义与神秘主义,坚信客观世界是可知的,人类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进步。理性有效的管理让中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人们生活恢复正轨,然而国外疫情日益严重,不少外国人士对中国发出诋毁的声音,诸如造谣病毒来源、质疑国内数据等,这些言论都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认知,是非理性的判断。学校教育要正确引导学生对此类言论的理性认知,坚决反对国外对中国的诋毁。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学校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形式开展对学生的理性教育,如南京中华中学校长徐飞就开讲《非常时期更需要理性思考》,给全市中小学生传递理性思考的必要性,指出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索批判性思维教育。(二)理性应对:保持理性,正确预防人们在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中,要基于科学理论,采取正确的行动与措施。对整个社会集体而言,应对公共危机事件需要的是集体理性的发挥。在对公共危机事件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全社会要对科学的应对方法达成共识。疫情期间,政府及相关专家呼吁大家少聚集,这一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的是集体理性。政府提供的物资及政策只是抗击危机的条件,真正使条件发挥作用的是人们的主体性。[6]若公众无法对某一行为达成共识,那么政府的一切行动都将是无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国家在面对疫情时,公众会不听劝阻,依然上街举行集会或在公共场所大范围聚集的原因。学校要引导生活经验有限的未成年学生了解科学防护指南,不盲目恐慌,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定积极应对。在对疫情风险作出科学理性的评估判断后,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相继开学,学校制定突发应急预案、防控细则,开展应急演练,为师生准备充分的防护物资,通过分批返校、错峰进校、间隔上课、划分教学和生活区域等形式,在科学防疫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安排特殊的“风雨同舟之时,共克时艰之责”返校第一课,引导学生学习个人防护知识,了解校园各个领域的防控细则及突发状况应急处理流程。(三)理性反思: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中西方很多哲学家都对“反思”有所研究,黑格尔称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国内有学者指出反思是对思想或行为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高度,运用理论来揭示其实质和规律。[7]公共危机事件中,学校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反思,既是事后的思考,也是对事件的重新认识,能帮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或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公共危机事件的反思,首先是对生命的反思,不论是2003年的SARS公共卫生事件,亦或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这些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带来的反思首先是要敬畏自然与生命。在疫情期间不少学校都开展“生命、生态”等方面的教育,广州中学吴颖民校长在疫情期间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命大课”,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生命价值问题、生活意义问题和生态认知问题,帮助学生重新认识生命、生活和生态的意义,建立科学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其次是对危机事件预防与应对措施的反思,我国在经历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不少中小学每年都会定期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三、危机事件研究崇尚探索精神对未知的探索是保持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在危机事件中,对一切未知事物的研究都要崇尚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培养其敢于探索、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8](一)探究:保持好奇,不断探究未知的世界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往往伴随着未知,这是因为自然界中还有太多人类未探明的规律。要引导中小学生要将好奇心转化为主动学习和探索行为。具有好奇心的个体,在遇到新奇事物时,会主动地提出问题,有想要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倾向。[9]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首要要探明病毒的宿主及源头,了解传染路径及机制,才能有效地阻止病毒更大范围扩散。为研究探索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石正丽连续五年通过对云南某一山洞中的中华马蹄蝠做样品收集,这期间她与她的团队就是秉着不言放弃的探究精神,面对未知不恐惧、不退缩。中小学校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基于小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探究式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一生物课,让学生以导图的方式画出病毒传播的过程等,以此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二)实证: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10]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孔德认为,实证方法代表了人类理智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实证中,人类认识达到观念与客体的统一。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对药物筛选使用及疫苗研发等问题上,都需要进行严谨的科学实证与临床试验。疫情初期,中国科研人员就将疫苗研发作为主攻方向之一,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有三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此外,在抗疫期间,不少学校将病毒相关的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统计的方式计算病毒传播模型,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中开展实验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三)创新:用创新来应对危机勇于创新和敢于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11]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危机事件中,创新推动着体制机制变革,促进了科技进步。2003年SARS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我国建立了以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治为核心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12]在疫情防控中,全自动口罩生产机、5G热力成像测温系统、AR/5G远程会诊系统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运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中国经验的亮点,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体现。公共危机事件中,学校教育也在不断创新,从学生学习方式,到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甚至学校管理方式都在危机的推动下加速变革和创新。全国中小学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创新教学形式,保证“停课不停学”;学校组织管理也全面使用网络沟通平台;线上沟通模式推动家校合作更加通畅和便捷。四、结语不论是2003年的SARS公共卫生事件,或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在国家、政府以及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总能共渡难关。但每一次事件,都需要进行反思。在公共危机发生后的非常规教育时期,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对学生进行与公共危机相关的知识、能力及价值观的教育。新时代的学生要秉持科学精神、敬畏生命与自然,在科学理性中不断探索创新。这不仅是对危机事件的事后反思,也是在共建更美好的未来。参考文献:[1]任鸿隽.科学精神论[J].科学,2015,67(06):13.[2]潜伟.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J].科学学研究,2019,37(01):1.[3]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95.[4]竺可桢全集 (第2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541.[5]吴永军.理性精神:教育的永恒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2):5.[6]余玉花.论现代危机下的公民责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13(03):48.[7]杜昌建.反思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J].理论月刊,2013(04):41.[8]蔡铁权.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地位及养成[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4):89.[9]董妍,陈勉宏,俞国良.科学好奇心:研究进展与培养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7(09):76.[10]袁振国.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3):5.[11]王翠.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J].湖南社会科学,2010(05):50.[12]白长虹.疫情中反思危机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20,23(01):3.

文章来源:求实 网址: http://qiushizz.400nongye.com/lunwen/itemid-7807.shtml


上一篇: 工作求真 作风求实
下一篇: 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_务本求实抓民生 让老百姓过上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求实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