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去蔽”与“求实”:从课中来,回课中去 —

 
来源:求实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在阐述闽派语文“求实”精神的第三个内涵时曾指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热中于诉求观念理念的引领与更新,尤其是对国外教育思想理论的输入特别青睐,运用起概念术语来也洋气十足,而对通过组织教育教学实验,发现学与教的规律,探索符合国情、针对实际的改革路子,总是不感兴趣。上个世纪80 年代曾有过若干实验,没过多久也就销声匿迹,不了了之。为何教研文章成篇累牍,层出不穷,依然拯救不了语文教育的百年沉疴?原因十分简单,就是满足于从理念到理念,而无须经过实验检验。”[1] 闽派语文高举“去蔽”“求实”之旗帜,倡导占据课堂教学的至高点——“诉求实验”: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质疑、验证、实践、反思、总结。在这方面,福建省中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刘菊春老师的教学与研究实践尤其令人称道。 翻开刘菊春老师的专著《我从课中来——初中语文教与思》一书,刘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个性、教学才情扑面而来。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在当前中学语文界“本色语文”“绿色语文”“语意语文”“本然语文”等各色“语文”奔涌而来、挟风掣雷之际,刘菊春老师既没有被这些奔涌的潮流裹挟、随波逐浪,更没有被其吞没、淹沉。她无比坚定地站立在课堂这一基础教育的主阵地上,在纷纷扰扰的语文教学乱象中发出了一句朴素而令人警醒的呐喊:“我从课中来!” “我从课中来”,课堂教学,要“以言语形式为鹄的”; “我从课中来”,研究课堂,要“从课例采样立专题”。[2] 刘菊春老师提出自己的教学和教研主张——“我从课中来”。在这一教学和教研主张的关照下,刘老师冷静而深入地揭示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的“遮蔽”,梳理了作文修改中存在的“四蔽”:一是“重局部轻整体之蔽”,二是“重理论轻实践之蔽”,三是“重技巧轻内涵之蔽”,四是“重写轻改之蔽”,针针见血;通过对大量课例的分析、研究,刘老师指出当前语文课三大“病症”:教学没有目标,随处漫游”“教师心中有目标,但只指向理解内容——方向不对;有限的时间被‘非语文’事件挤占,有言语形式的学习目标,但重点不突出等,疾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回到‘言语形式’这个基点”。在听取苏教版《本命年的回想》一课后,刘老师敏锐地抓住教师在处理课后练习的不当,指出了现代文阅读考查应避免的两个误区:一是零碎,缺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二是泛语文化,对拓展延伸更感兴趣,而对文本本身的“言语形式”关注不够。 秉承“去蔽”之理念,刘菊春老师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在听某位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名师执教《背影》课后,刘老师不惧权威,针对该名师对《背影》一文极具个性化的过度解读,提出自己的“思考”:一是“课文”解读的“界”在哪里?二是“课文”解读层次把握的“度”在哪里?三是在文本内容与形式的解读之间,平衡度在哪里?在看似温和的“思考”之下,是冷静而坚定的态度:以一般读者立场将语文课上成文化课、生物课、地理课、政治课……泛语文化,以及对“课文”阐释的过度化并不鲜见,根本问题仍是困扰语文界的“教什么”问题。强化教学立场的阅读,强化“课文”功能意识而不随意处理“课文”,强化“言语学习”的课程意识,吃透教材的学生两头,以学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可能较好地把握“课文”解读的“界”和“度”。 上课。听课。磨课。研课。 这既是刘菊春老师的日常,也是刘老师长期坚持案例研究的主阵地。刘菊春老师的案例研究,高扬起的是闽派语文“求实”和“去蔽”的大旗。为此,陈日亮老师精当地总结道:“菊春的案例分析,更着重的是对种种教学的弊病做出评断,这方面她用力甚勤,形成了自己相当稳定的评价标准,表现出能够迅捷发现与辨析的教学敏感,这是一个教研员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2]而依我看来,刘菊春老师能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而至福建省劳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福建省名师,她自己的总结更为直接、更让人有启发,即“我从课中来,我观我议,我思我言”“我必须回到课中去”。立足课堂案例研究,刘菊春老师发现、揭示、指出语文教学之“蔽”,然后用自己的语文智慧、语文情怀“去蔽”。她在课中“破坏”,更在课中“建设”。 总之,“课”,成就了刘菊春! 继《我从课中来》一书之后,刘菊春老师领衔“福建省刘菊春名师工作室”,引领来自全省的8 名团队成员和17 名研修成员、“三明市刘菊春名师工作室”14位成员、“三明市梅列区刘菊春名师工作室”8 位成员,凡48 人,以团队“冲锋”形式围绕“求实”和“去蔽”这两个关键词开展工作,向着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漫溯”,从课中来,回到课中去,影响全省,辐射全国。 刘老师通过专题研讨、课题研究、送教送培、发表论文、网络传播等方式,坚定地、反复地对工作室所有人员言说:欲“求实”先“去蔽”,欲“去蔽”必先“守正”。要牢固树立语文课程意识,才能“识蔽”,才能“去蔽”,才能“求实”。 为此,刘老师要求工作室成员: 一要求“读书”,通过阅读名家、名师的语文教育教学著作,提升专业水平,打开“去蔽”的通道。三年工作室活动,读书贯穿其间:读陈日亮的《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读余映潮的《语文可以为样教》,读钱梦龙的《钱梦龙经典课例品析》,读叶老的《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读肖培东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鲍道宏的《教儿童学会阅读》,等等。工作室成员撰写的读书笔记,牢牢占据了刘老师笔记本电脑硬盘位置,堆满了刘老师书桌的桌面。 二是要求“上课”,通过公开教学的形式,在备课时发现课堂教学之蔽,在磨课中袪除课堂教学之蔽,在评课中反思课堂教学之蔽。反复的上课、磨课、写课,以“课”说话。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来,刘菊春省、市、区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各地各级教学研究活动中开设一百余节公开课。公开课数量多,密度高,质量佳,得到承办学校的肯定,深受听课教师的追捧。2018 年9 月23-24 日,与浙江温州肖培东名师工作合作,在梅列区开展“统编本教材的使用”暨课题研讨活动,一天半的活动时间,共开设了6 节高质量的研讨课。刘老师与肖培东老师联袂示范,语文教学就是应该立足课堂本分、远离纷繁嘈杂,落实“提倡返璞归真,坚持语文教学的特质”“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阅读教学要坚持文本的认真解读”等闽派语文“去蔽”理念[3]。为提高公开课质量,刘菊春老师到定点帮扶县明溪开展“送教”活动时,亲自执教《如何扮靓作文》2 节公开课,开设专题讲座5 场,受到广泛好评。 可以说,刘菊春老师和她的工作室,始终践行着她“无他,惟有实践,实践,再实践”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追求,以专题研讨、课例研修、读书表达为抓手,高扬起“去蔽”和“求实”的旗帜,在阅读教学中,“侧重言语形式的讨究,在整体的关联中解读文本的言语逻辑”;在写作教学中,“侧重语文品质的提升,学习根据交际任务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在整体的关联中表达言语逻辑”;最终,所有的“教”服务于“学”,所有的“学”不是因教师“讲出”而直接化为能力,而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实践”中获得“成长”。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始终是语文教学难于把握的地方。从而,切实地“解决‘课程’虚无、‘训练’空置、教师素质不适应现实的三大蔽”。 从课中来,回课中去。 刘菊春老师于纷繁驳杂的语文教学乱象中,牢牢确立“言语形式”这一语文课堂教学基点,化繁为简,让闽派语文“去蔽”和“求实”精神在课堂中生出了根、开出了花。刘菊春省、市、区名师工作室组建四年来,在鲍道宏、陈日亮等闽派语文的领军人物的指引下,在刘菊春老师殷殷组织、拳拳呵护下,工作室所取得的成效,已经不是“枝繁叶茂”所能道尽:工作室成员陈稻惠获评福建省特级教师,刘菊春和成员陈稻惠、孙志满等三人晋升正高级教师职称,工作室成员杨萍等被确认为福建省教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工作室成员曾艳娟参加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荣获初中语文学科第一名、执教《梵天寺木塔》被评为全国中语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工作室成员颜梅玲老师参加2017 年福建省中小学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荣获第2 名,工作室成员吴健勇执教《回延安》获评为部级一师一优课,等等。工作室全体成员三年来共发表CN 论文70 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达12 篇,主持省级教育教学课题4 个,市级教育教学课题近20个,等等。 从课中来,回课中去。 不由地想起刘菊春老师在《向名师学习的三个阶梯——以学习肖培东老师教学艺术为例》一文中为普通教师指引的成长之路:“课堂教学减冗繁”“讨究形式为核心”“贯通教师读思写”。[4]归结起来,灌注其间的,分明就是两个词——“去蔽”“求实”。 而这,正是闽派语文高扬的旗帜! [1]陈日亮.说“求实”[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5). [2]刘菊春.我从课中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3]王立根,陈勇.创建有“海西”特色的“闽派语文”[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12). [4]刘菊春.向名师学习的三个阶梯——以学习肖培东老师教学艺术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刊),2018(10). 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在阐述闽派语文“求实”精神的第三个内涵时曾指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热中于诉求观念理念的引领与更新,尤其是对国外教育思想理论的输入特别青睐,运用起概念术语来也洋气十足,而对通过组织教育教学实验,发现学与教的规律,探索符合国情、针对实际的改革路子,总是不感兴趣。上个世纪80 年代曾有过若干实验,没过多久也就销声匿迹,不了了之。为何教研文章成篇累牍,层出不穷,依然拯救不了语文教育的百年沉疴?原因十分简单,就是满足于从理念到理念,而无须经过实验检验。”[1]闽派语文高举“去蔽”“求实”之旗帜,倡导占据课堂教学的至高点——“诉求实验”: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质疑、验证、实践、反思、总结。在这方面,福建省中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刘菊春老师的教学与研究实践尤其令人称道。翻开刘菊春老师的专著《我从课中来——初中语文教与思》一书,刘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个性、教学才情扑面而来。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在当前中学语文界“本色语文”“绿色语文”“语意语文”“本然语文”等各色“语文”奔涌而来、挟风掣雷之际,刘菊春老师既没有被这些奔涌的潮流裹挟、随波逐浪,更没有被其吞没、淹沉。她无比坚定地站立在课堂这一基础教育的主阵地上,在纷纷扰扰的语文教学乱象中发出了一句朴素而令人警醒的呐喊:“我从课中来!”“我从课中来”,课堂教学,要“以言语形式为鹄的”;“我从课中来”,研究课堂,要“从课例采样立专题”。[2]刘菊春老师提出自己的教学和教研主张——“我从课中来”。在这一教学和教研主张的关照下,刘老师冷静而深入地揭示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的“遮蔽”,梳理了作文修改中存在的“四蔽”:一是“重局部轻整体之蔽”,二是“重理论轻实践之蔽”,三是“重技巧轻内涵之蔽”,四是“重写轻改之蔽”,针针见血;通过对大量课例的分析、研究,刘老师指出当前语文课三大“病症”:教学没有目标,随处漫游”“教师心中有目标,但只指向理解内容——方向不对;有限的时间被‘非语文’事件挤占,有言语形式的学习目标,但重点不突出等,疾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回到‘言语形式’这个基点”。在听取苏教版《本命年的回想》一课后,刘老师敏锐地抓住教师在处理课后练习的不当,指出了现代文阅读考查应避免的两个误区:一是零碎,缺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二是泛语文化,对拓展延伸更感兴趣,而对文本本身的“言语形式”关注不够。秉承“去蔽”之理念,刘菊春老师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在听某位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名师执教《背影》课后,刘老师不惧权威,针对该名师对《背影》一文极具个性化的过度解读,提出自己的“思考”:一是“课文”解读的“界”在哪里?二是“课文”解读层次把握的“度”在哪里?三是在文本内容与形式的解读之间,平衡度在哪里?在看似温和的“思考”之下,是冷静而坚定的态度:以一般读者立场将语文课上成文化课、生物课、地理课、政治课……泛语文化,以及对“课文”阐释的过度化并不鲜见,根本问题仍是困扰语文界的“教什么”问题。强化教学立场的阅读,强化“课文”功能意识而不随意处理“课文”,强化“言语学习”的课程意识,吃透教材的学生两头,以学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可能较好地把握“课文”解读的“界”和“度”。上课。听课。磨课。研课。这既是刘菊春老师的日常,也是刘老师长期坚持案例研究的主阵地。刘菊春老师的案例研究,高扬起的是闽派语文“求实”和“去蔽”的大旗。为此,陈日亮老师精当地总结道:“菊春的案例分析,更着重的是对种种教学的弊病做出评断,这方面她用力甚勤,形成了自己相当稳定的评价标准,表现出能够迅捷发现与辨析的教学敏感,这是一个教研员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2]而依我看来,刘菊春老师能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而至福建省劳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福建省名师,她自己的总结更为直接、更让人有启发,即“我从课中来,我观我议,我思我言”“我必须回到课中去”。立足课堂案例研究,刘菊春老师发现、揭示、指出语文教学之“蔽”,然后用自己的语文智慧、语文情怀“去蔽”。她在课中“破坏”,更在课中“建设”。总之,“课”,成就了刘菊春!继《我从课中来》一书之后,刘菊春老师领衔“福建省刘菊春名师工作室”,引领来自全省的8 名团队成员和17 名研修成员、“三明市刘菊春名师工作室”14位成员、“三明市梅列区刘菊春名师工作室”8 位成员,凡48 人,以团队“冲锋”形式围绕“求实”和“去蔽”这两个关键词开展工作,向着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漫溯”,从课中来,回到课中去,影响全省,辐射全国。刘老师通过专题研讨、课题研究、送教送培、发表论文、网络传播等方式,坚定地、反复地对工作室所有人员言说:欲“求实”先“去蔽”,欲“去蔽”必先“守正”。要牢固树立语文课程意识,才能“识蔽”,才能“去蔽”,才能“求实”。为此,刘老师要求工作室成员:一要求“读书”,通过阅读名家、名师的语文教育教学著作,提升专业水平,打开“去蔽”的通道。三年工作室活动,读书贯穿其间:读陈日亮的《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读余映潮的《语文可以为样教》,读钱梦龙的《钱梦龙经典课例品析》,读叶老的《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读肖培东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鲍道宏的《教儿童学会阅读》,等等。工作室成员撰写的读书笔记,牢牢占据了刘老师笔记本电脑硬盘位置,堆满了刘老师书桌的桌面。二是要求“上课”,通过公开教学的形式,在备课时发现课堂教学之蔽,在磨课中袪除课堂教学之蔽,在评课中反思课堂教学之蔽。反复的上课、磨课、写课,以“课”说话。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来,刘菊春省、市、区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各地各级教学研究活动中开设一百余节公开课。公开课数量多,密度高,质量佳,得到承办学校的肯定,深受听课教师的追捧。2018 年9 月23-24 日,与浙江温州肖培东名师工作合作,在梅列区开展“统编本教材的使用”暨课题研讨活动,一天半的活动时间,共开设了6 节高质量的研讨课。刘老师与肖培东老师联袂示范,语文教学就是应该立足课堂本分、远离纷繁嘈杂,落实“提倡返璞归真,坚持语文教学的特质”“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阅读教学要坚持文本的认真解读”等闽派语文“去蔽”理念[3]。为提高公开课质量,刘菊春老师到定点帮扶县明溪开展“送教”活动时,亲自执教《如何扮靓作文》2 节公开课,开设专题讲座5 场,受到广泛好评。可以说,刘菊春老师和她的工作室,始终践行着她“无他,惟有实践,实践,再实践”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追求,以专题研讨、课例研修、读书表达为抓手,高扬起“去蔽”和“求实”的旗帜,在阅读教学中,“侧重言语形式的讨究,在整体的关联中解读文本的言语逻辑”;在写作教学中,“侧重语文品质的提升,学习根据交际任务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在整体的关联中表达言语逻辑”;最终,所有的“教”服务于“学”,所有的“学”不是因教师“讲出”而直接化为能力,而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实践”中获得“成长”。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始终是语文教学难于把握的地方。从而,切实地“解决‘课程’虚无、‘训练’空置、教师素质不适应现实的三大蔽”。从课中来,回课中去。刘菊春老师于纷繁驳杂的语文教学乱象中,牢牢确立“言语形式”这一语文课堂教学基点,化繁为简,让闽派语文“去蔽”和“求实”精神在课堂中生出了根、开出了花。刘菊春省、市、区名师工作室组建四年来,在鲍道宏、陈日亮等闽派语文的领军人物的指引下,在刘菊春老师殷殷组织、拳拳呵护下,工作室所取得的成效,已经不是“枝繁叶茂”所能道尽:工作室成员陈稻惠获评福建省特级教师,刘菊春和成员陈稻惠、孙志满等三人晋升正高级教师职称,工作室成员杨萍等被确认为福建省教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工作室成员曾艳娟参加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荣获初中语文学科第一名、执教《梵天寺木塔》被评为全国中语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工作室成员颜梅玲老师参加2017 年福建省中小学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荣获第2 名,工作室成员吴健勇执教《回延安》获评为部级一师一优课,等等。工作室全体成员三年来共发表CN 论文70 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达12 篇,主持省级教育教学课题4 个,市级教育教学课题近20个,等等。从课中来,回课中去。不由地想起刘菊春老师在《向名师学习的三个阶梯——以学习肖培东老师教学艺术为例》一文中为普通教师指引的成长之路:“课堂教学减冗繁”“讨究形式为核心”“贯通教师读思写”。[4]归结起来,灌注其间的,分明就是两个词——“去蔽”“求实”。而这,正是闽派语文高扬的旗帜!参考文献:[1]陈日亮.说“求实”[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5).[2]刘菊春.我从课中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3]王立根,陈勇.创建有“海西”特色的“闽派语文”[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12).[4]刘菊春.向名师学习的三个阶梯——以学习肖培东老师教学艺术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刊),2018(10).

文章来源:求实 网址: http://qiushizz.400nongye.com/lunwen/itemid-7810.shtml


上一篇: 关注学生心理需求 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
下一篇: 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_务本求实抓民生 让老百姓过上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求实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